明明是一位國產設備的民族英雄,卻因為品牌營銷的匱乏,只能被迫打價格戰。對于一家企業來說,品牌定位與策略的制定,不僅關乎企業在市場中的認知度,更直接影響著長期的盈利能力與行業地位。尤其是在國產設備與進口品牌的博弈中,清晰的品牌定位往往能成為打開市場的關鍵鑰匙。
一、機械行業現狀
進口品牌憑借經年累月的品牌積淀,以3-5倍于國產設備的價格占據高端市場,即便在部分精密加工指標上已無明顯優勢,仍能憑借“進口=可靠”的固有認知獲得青睞。而國產品牌雖在性能、效率、成本上實現了真正的性價比,卻深陷“品牌失語”的困境——用戶對其技術邊界模糊不清,尤其在高精度加工場景中,難以判斷其實際能力。
這種錯配的核心,在于品牌營銷能力的缺失。正如非常差異接觸的火花機客戶:帶著滿滿的產品自信走進辦公室,直言能和所有同行及進口品牌PK,卻講不清好在哪,更說不明白好在什么樣的用戶標準。當技術優勢無法轉化為用戶可感知的購買理由,當高精度、高效率等賣點淪為泛泛而談的同質化表達,企業只能被迫陷入價格戰——明明是值得驕傲的“民族英雄”,卻不得不以低價證明自己的價值。
二、今一火花機案例的逆勢增長
面對客戶有實力卻說不清的困境,非常差異團隊展開了全維度的市場調研:與企業管理層深挖技術優勢,與銷售骨干復盤市場反饋,與經銷商和用戶探討真實加工痛點,更系統分析了競爭對手的品牌盲區。調研結果都清晰的指向一個結論:整個行業對品牌營銷的忽視,留下了巨大的戰略空隙。
基于此,“紋面不怕大鏡面不留痕”的廣告語應運而生。這一定位精準擊中了兩大核心:一是用用戶語言替代技術參數——將大面積紋面加工的穩定性、鏡面光潔度控制能力,轉化為直觀易懂的場景化表達,讓操作工能聽懂、經銷商能傳遞、客戶能判斷;二是直接建立競爭區隔——在進口品牌“價格高昂”與其他國產品牌“賣點模糊”之間,樹立“能解決復雜加工場景、性價比更高”的認知。
而這一定位的底層邏輯,正是“工業品營銷向快消品學習”的理念落地:快消品通過“怕上火喝王老吉”式的精準表達占領心智,機械設備同樣需要一句話說清“為什么買你而不買別人”。當品牌能針對競爭給出清晰的購買理由,營銷才能跳出“面面俱到卻毫無差異”的泛化陷阱。
三、定位同樣需要體系化的落地
精準定位只是起點,要讓“紋面不怕大鏡面不留痕”真正轉化為市場競爭力,需要一整套品牌體系的支撐。在火花機案例中,非常差異團隊圍繞定位展開了全鏈條布局:
在品牌內核層面,為這個項目提出了“紋面不怕大鏡面不留痕”的戰略定位,同時完善和輔導了企業的品牌核心價值、背書、產品系列規劃、vi設計、招商型品牌官網、互聯網全網營銷的規劃和落地等工作。從行業媒體到搜索引流,所有內容都圍繞定位展開,確保用戶無論在哪接觸品牌,都能接收到統一的核心信息。
這套體系的成效立竿見影:每月互聯網客戶詢盤穩定在200-300個,在經濟下行期實現廠房擴容三倍,更成功在日本建立分公司——曾經被迫打價格戰的國產設備,憑借清晰的品牌定位,敲開了海外高端市場的大門。
四、火花機的案例能為行業帶來哪些啟示呢?
定位為競爭而生。越是技術同質化、競爭激烈的行業,越需要通過定位在用戶心智中建立獨特坐標。當所有品牌都在說“高精度”時,能說清“在大面積紋面加工中比進口設備更穩定”的品牌,自然能贏得選擇。
定位同樣也決定了營銷效率,品牌營銷的本質是放大企業特色優勢,而定位正是“放大器的開關”。只有知道怎么說,如何說的問題,才能更為精準的營銷,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在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跨越的今天,越來越多的國產機械設備正在成為技術層面的“民族英雄”。但要真正實現從“中國制造”到“中國品牌”的躍升,必須補上品牌定位與策略這一課。當“好產品”能說出“好理由”,國產機械設備才能徹底擺脫價格戰,以品牌之力贏得應有的市場尊重。